COVID欺善怕惡?但數據不會
-
點擊 這裡 查看提案內容
-
這樣的數據目前在美國有沒有能夠產生什麼效應?
-
@tnstiger
有兩方面比較明顯的影響。專業上,關於藥物研發方面,可以試驗假說,更有效率的找到可能有效的治療方式或是最適合接受治療的族群。這些都能加速藥物研發。例如Gilead(一間美國大型製藥公司)的明星抗病毒藥物 Remdesivir ,最近在臨床試驗完全結束前,也發表用現實資料做的相對效益研究。這樣的數據,提供在這分秒必爭的抗疫階段帶來更即時的證據。
另,這樣的數據在防疫方面,也能有更多與社會連結和支持的部分。舊金山衛生局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例子:了解高危險群後,進一步為其提供其他後續的保護措施。衛生局透過"test to care"的program特別照顧高危險族群和花很多資源在經濟較弱勢的社區。這些數據都讓我們更了解社區在健康、收入不平等和歧視的差異,當然,也能把免費資源(例如免費檢測的量)或是各種社會上的資源、教會資源提供給這些社區的居民和工人。
-
請問內文提到的 TriNetX 專案是採用什麼授權呢?謝謝~
-
This post is deleted!
-
@ET-Blue TrinetX 是採用公司授權的方式。羅氏藥廠 Roche/Genentech 一向致力於運用現實數據(像TrinetX)了解並保護易感族群,制定治療方針,進而協助公共衛生。
提出這個專案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希望提供台灣政府和醫療數據工作者,能多一點對台灣醫療數據使用的想像,例如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台灣健保資料或其他電子病例做串連。據我們所知,TrinetX 目前有和台灣的一些醫院連結,但至今還沒有比較大的台灣本土團隊彙整這樣的資訊和資源做統籌。我們的心聲是覺得有點可惜,因為台灣其實可以自己做,不一定要透過外國團隊啊~!(補充:台灣的資料水準是很好的)
-
覺得簡介寫的蠻清楚的,但題目也許會讓人誤解?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。
我理解在美國社會,疾病的「歧視」也就是對不同社經地位階級人種的差別影響,是討論很多的議題,這個投稿的題目也是切題的而且會連結到重要議題的,但在台灣可能不是這樣。一方面近期還沒有大規模流行病的群眾記憶,另方面種族歧視還不是大家這麼敏感的議題。「歧視」在中文語境,也不完全對應到 discriminate。
也不一定是建議修改題目用詞。如果是演講裡可以增加對 COVID 種族歧視的解說,應該也是不錯,可能可以讓一個原本看起來純技術應用的題目,背後的社會意義變得明顯。
-
@pm5 謝謝pm5的建議和想法!!
以下補充說明:
我們想表達的就是希望在演講裡說明 「COVID是否會種族歧視?」,並讓數據能富含更多的社會意義。整個題目的意義精髓在於:我們在觀察到一些「表象」後,會覺得 COVID「會歧視」,但事實上,需要抽絲剝繭的用數據去了解和佐證,才能找到真正的危險因子(actionable items)來提升防疫,促進公共衛生。表象(先天不可變因素,not actionable)/ 危險因子(後天可變因素,actionable)。這邊再來多解釋一下題目,COVID是人人都有可能感染的,無論什麼種族、國家、性別、年齡......,大家都有機會感染病毒;但是根據很多研究得知,有些基因、族群的人更可能受到感染,例如拉丁裔和非裔死亡率是白人兩倍。因此「表象」看起來,COVID也是會有「歧視」的,對特定族裔特別不留情。可是事實上,如果深入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,去找到真正的危險因子,就會知道社經條件、環境條件,這些可變的因素,更是應該要提早防範,去努力改善的。
舉例來說:
- 拉丁裔是因為他們本身的社經地位較不好、環境不好,因此得病的情形較嚴重,並非是COVID的歧視。
- 新加坡的移工是該國感染擴散的最主要原因,但究其原因是他們每天睡在沒有保持社交距離的溫床上,且就算有輕微症狀也沒有時間和錢就醫,導致群聚擴散。